如同IPTV等视频业务,IP视频监控在其发展历程中也受标准不统一、互通性差、成本偏高、带宽不够等因素的制约,为求得更大的发展,消除短板成为首要问题。
近年来,随着政府、企业以及个人对安全的更加重视,视频监控已经渗透入各行各业,在社会治安、道路交通、银行金融、电力系统以及智能小区等领域发挥了巨大作用。此外,针对家庭和个人推出的“全球眼”宝宝在线、电话看家等业务订阅数也逐月递增。据IDC数据统计,今年中国视频监控市场规模将达到290亿元。
“视频监控的轨迹可追溯到二十年前,那时主要以模拟监控系统为主。随着数字化、网络化的快速发展,国内视频监控市场历经模拟监控、数字监控等不同发展阶段后,逐步向IP视频监控时代过渡。”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工程师卢秋波向《通信产业报》记者表示。目前,一些新建的视频监控系统和“平安城市”项目已采用IP视频监控解决方案进行建设,为其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但是面对如此大的市场需求,IP视频监控真的准备好了吗?
互通性仍是问题
IP视频监控由于其便捷、灵活的存储策略受到行业管理、消费类等新兴市场的追捧,并在今年开始有了比较大的应用规模。不过,如同IPTV等在IP网络上开展的视频业务,IP视频监控是否也存在受标准不统一、互通性差、成本偏高、带宽不够等因素制约的现象?
卢秋波向记者介绍,在公安部牵头下开展的“平安城市”建设项目趋向于采用IP视频监控系统。在一些传统的监控领域,还是以模拟监控系统或数字监控系统为主。“这是因为IP视频监控系统的体系架构比较复杂也不成熟,不适合大规模的应用,而且不能保证图像的实时传输、QoS。特别是设备之间无法互通成为一个紧要的制约因素。此外,IP视频监控部件成本偏高,相应地产品价格偏高,一些中小企业无法担负。”卢秋波表示。
烽火网络有限责任公司研发部总经理吴光钦也表达了相同的观点。在他看来,目前制约IP视频监控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不同厂家前端与平台的互通性较差,接口不统一,小规模应用部署成本较高等。
“从成本上讲,如果不考虑将来扩容,一般小规模(如10路监控点)采用模拟监控系统会更便宜一些,但这不是绝对的。若部署地已经拥有了现成的IP网络资源,采用IP视频监控系统可能会更合算一些。当接入量达到一定规模,比如几十、几百,甚至几千路,IP视频监控的成本优势就比较明显了。”吴光钦补充说。
视频监控市场自出现以来,准入门槛一直不高,使这个行业里充斥着大量的厂商,设备档次良莠不齐,设备和平台之间无法实现互通。对此,参与视频监控标准制订的卢秋波对记者表示:“业界正在制定操作性更强的互通标准,统一接口规范,解决IP视频监控面临的最大问题。”
另外,据记者了解,许多厂商参与了标准的制订。例如,烽火网络全程参与了视频监控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的制定与评审,并且主持编写了部分核心文档,对标准中的业务流程、接口规范等方面做了详细定义。对此,吴光钦表示:“目标是实现各厂商前端设备和系统平台的互联互通,为IP网络视频监控系统的大规模应用打下基础。”
IP视频监控系统对图像的清晰度要求十分严格,目前在图像分辨率上大多采用D1格式。然而D1带来的高清晰度却以高码流为代价,这就对网络带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在图像质量和流畅性、实时性之间取得平衡,吴光钦认为应该从视频监控业务承载网络环境和视频监控业务功能两个角度进行考虑。“从前者看,对于平均有效带宽可以达到要求,但是网络存在偶然的突发丢包,建议采用图像质量优先,这样不仅能够获得较好的图像质量,而且对图像的实时性和流畅性影响也不大;反过来,如果网络平均时延较大,偶然的突发丢包率却很小,则建议采用图像实时性和流畅性优先。
1 2 下一页 |